作為矽谷工程師我經常被問: 除了當工程師,怎麼進美國科技公司?
在矽谷當工程師這幾年,常收到這樣的私訊或提問:「我不是學資工的,也不會寫程式,我還能進科技業嗎?」
大家對「科技業」的印象往往只停在寫程式、寫演算法,但事實上,在一間成熟的科技公司裡,工程師反而只是整體的一部分。
以 Google 為例:全球約有 17 萬名員工,其中工程師約佔 2~3 萬,剩下 14 萬人從事的是:**行銷、人資、法務、財務、產品、營運、策略分析、UX 設計、客戶成功…**這些看似「非技術」的角色,其實都扮演了維持產品營運與用戶體驗的關鍵角色。
所以,不論你是文組背景、理組但不寫程式、甚至職涯轉換中,其實都有更多的切入點,只是你以前沒人告訴你而已。
✍️ 文組背景的人,適合什麼樣的職位?
其實文組背景者常被低估,但在科技業裡,他們具備溝通、策略、分析、理解人性的能力,在以下職位中反而能大放異彩:
行銷 / 數位行銷(Marketing / Growth)
商業策略 / 商業分析(Business Analyst)
人力資源 / 招募(HR / Tech Recruiter)
客戶成功 / 支援(Customer Success)
業務 / 業務開發(Sales / BD)
etc.
這些職位在科技公司也許不會寫一行程式,但往往同樣重要,甚至年薪也可能勝於傳產或公部門的對應職位。
🔬 理組但不想當工程師,可以怎麼選?
如果你念的是理工科系,但不想進入寫程式的工程師職位,你也有很多不錯的選擇:
資料分析師(Data Analyst):擅長找出數據背後的故事。
產品經理(Product Manager):跨部門溝通,決定產品方向。
技術專案管理 (PM):負責協調開發流程,確保團隊效率。
解決方案工程師(Solutions Engineer):懂技術但面對客戶,適合喜歡人際互動的理工人。
使用者介面 / 經驗設計(UI/UX):如果你有設計思維+科學研究訓練,這就是完美結合。
etc.
🔍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「切入點」?
進入科技業,不見得是丟履歷就夠了,你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入口與說故事的方法。
這裡提供一個思考方向:
從上往下想:從產業、公司到職位
想進軟體產業?電商?影音串流?
鎖定幾家你感興趣的公司(Nvidia, Google, Netflix, Microsoft, etc.)
觀察它們的部門設置,看看有哪些非工程師職缺
從下往上想:盤點自己的可轉換經驗
你過去有什麼經驗?教育?零售?活動企劃?
有沒有哪個技能可以轉換到科技業?
例如:從事實體零售的你,是否能應用在電商平台的物流或營運角色?
教育背景的你,是否能貢獻在教育科技類產品的內容或策劃?
你要做的不是「假裝自己是誰」,而是找到你的故事能怎麼幫上對方的產品與用戶。
進科技業,不等於你一定要會寫程式或只能當工程師。
這個產業需要的是多元的人才:
懂用戶的行銷人
會拆解問題的分析師
能帶人走方向的產品經理
把服務做到極致的客戶成功經理
只要你願意花時間了解產業、梳理自己的技能,找到說服對方的故事,科技業的大門不只為工程師打開,也為像你這樣的人準備好了空位!